塞普柯夫王宮大門前的街上擠滿了人,許多人拿著火炬,所有人都在叫囂。
美國將穩守自己的外交與軍事以捍衛盟友。透過恢復美國的信譽與確保前瞻性的全球領導地位,將能確保是美國而不是中國制定國際議程。
指南指出,長遠來看,美國要戰勝過度自信和專制的中國最有效方法,是投資人民、經濟與民主。透過支持和捍衛無與倫比的盟友與合作夥伴網絡,並進行明智的國防投資,將能阻止中國的侵略,和對集體安全、繁榮與民主的威脅。美國總統拜登2月4日在國務院發表他首場外交政策演說時,也點名中國、俄羅斯為主要威權挑戰,並誓言對抗中國經濟濫權、侵略脅迫與攻擊人權等行徑。在此之前數小時,美國國務卿布林肯(Antony Blinken)也發表首場外交政策演說,列出包括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(COVID-19,武漢肺炎)、建立更穩定且具包容性全球經濟、讓民主重新復甦、氣候變遷,以及因應中國挑戰8大優先事項。對於不公平與非法的貿易行為、網路竊取與脅迫傷害美國勞工的經濟行為、削弱先進與新興技術,以及試圖侵害美國戰略優勢與國家競爭力,美國將直面對抗。
拜登在聲明中表示,這份指南傳達他對美國將如何與世界互動的看法,他將外交視為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第一個工具,且民主是最大財富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任甫滿1個月,他今天在國務院大樓內發表上任後首場外交政策演說,為未來外交工作方向定調。部分外交決策也必須經由多層關卡進入上層,以歐巴馬(Barack Obama)政府在2010年1月宣布的對台軍售為例,就是先在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多尼隆(Thomas Donilon)主持的「次長委員會」通過後,才在國安顧問瓊斯(James Jones)主持的「首長會議」確認後通過。
除了延續川普和歐巴馬,將駐聯合國代表列為長期國安會議成員,更加入了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主任(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,OSTP)以及美國國際開發署官員(administrator of the U.S.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,USAID)兩位新成員。而這就要先從國安會議本身講起。」她更提到:「有關於中國的工作幾乎擴展到了國安會的每個局處,代表著負責『技術與國家安全』、『全球健康安全與生物防禦』、『國防』、『民主與人權』以及『國際經濟』的團都會參與中國的政策制定」,且現任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(Jake Sullivan)將「中國議題視為第一優先」。2月4日,美國總統拜登(Joe Biden)簽署了國安會備忘錄-2(National Security Memorandum 2,NSM-2) ,明確指出國家安全會議系統的組織和成員。
其他可依情況加入國安會、首長會議和次長會議的成員包括: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官員(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)、勞工部長(Secretary of Labor)、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長(Secretary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)、《2021國防授權法》新設立的國家資安主任(National Cyber Director)、網路暨新興科技副國家安全顧問(Deputy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for Cybersecurity),以及拜登上任後才設立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應對協調官(COVID-19 Response Coordinator)和總統氣候特別大使(Special Presidential Envoy for Climate)。近年來,司法部長、國土安全部長、白宮幕僚長,當然還有國家安全顧問等都是經常出席國安會的人物。
什麼是國家安全會議? 每逢外交、國防等重大國家安全議題,美國最重要的決策機關之一當屬「國家安全會議」。從上述成員就可以發現,相對於將「太空軍」(United States Space Force,USSF)納入美軍體系的川普,拜登政府對於現今的國安對策,更著重在「環境」、「公衛」、「網路科技」、「資安」等軟實力與銳實力的防衛、推動。霍恩的言論再次證明,華府對中態度已歷經了典範轉移,然而面對現任的國安會台灣仍舊不能掉以輕心,民間與執政者必須考慮如何在軟實力與銳實力上力求發展,更符合地與美國國安會政策前進,深化台美盟友關係。但在法定出席人員以外,各個總統可以依時事需要,邀請部會首長或重要人員擔任長期或追加與會成員。
在執政初期,川普甚至將首席策士班農(Steve Bannon)納為國安會和首長會議的固定班底,顯示對於自己人的信任。這項備忘錄並未引起台灣或其他地區的關注,但卻對接下來四年的美國外交、國安政策有著巨大的影響,更可以觀察到未來四年華府政策的重心。至於拜登的國安團隊,就明顯地著重在國際參與議題《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》讓我的新身體重新想起舊傷,也讓我不敢輕忽正在他人身上發生的痛,有擾亂線性進步觀或將成長視為扁平曲線的可能。
這裡對照出同志的「時空問題」,非同志的思慮是時空軸上的進度,同志的「沒有」,是「時空軸的沒有」——姐姐的寬容反而更顯得殘酷。一方面是對更多東西產生興趣,希望探一下自己能掌握的邊界。
比方〈路竹洪小姐〉末段洪小姐站在天橋階梯上,明道寫「飼料的玉米粉發酵過,卻能產生肉食久置的氣味。《等路》裡的「五感」經驗與書寫練習 張亦絢:旻瑞怎麼讀明道的《等路》呢?有哪幾篇是你會特別想提出來跟大家談的? 鍾旻瑞:讀明道的小說,腦海中最常浮現的詞是「精準」,他從各事物中揀選出來的細節,所透露的訊息總能夠大於細節本身。
〈肉球〉遊走在感情的開放和佔有慾之間,兩個人物共處一室,各自與貓的互動裡透露洶湧的潛在訊息。但我看最後的選擇,是主角想要保有最低限的同志時空軸,這也同理了爲什麼某些同志會做出危險的人生選擇,問題不在智慮,而是更被剝奪的基本需求層次,「我們連『快沒時間的時間』都沒有」——主角沒出這個聲,這也是非常棒的技巧,可是應該在小說裡「聽到」這事。」之前我提到的所謂「五感被照顧」,這一段落便是很具代表性的例子,讀到時心中發出歡呼聲,寫得太好了。即使讀爛了開放式關係的理論,摸熟了液態之愛等書,小說裡的人物也要愛著才知痛,人也常常如此。小說的推進走在鋼索上,「他」一步一步中靠近,「我」半推半就,最後的落地毫不馬虎。但要抵達這樣的時刻,外在也是參一腳的,諸如交友軟體的視覺性、即時性、以及拉起在社會不同階級的「我」和「他」的偶然性。
研究所的期末作業是寫一篇歷史小說,我想會是一次很好的練習,還沒動筆,但很期待。一方面也想把已經寫過的主題,放進地下再釀一釀,看時間能如何改變我與它們的關係。
一個非同志姐姐的人生追求,有很明顯的時空軸,所以姐姐的代表性台詞「我們快沒時間了」,是「她的戰術」。這個計畫透過拍攝影片,鼓勵青少年同志長大了之後會有各種可能。
張亦絢:〈第五次約會的下午〉寫得很好的還有姐姐這個角色。這並不表示我在寫其他內容時,會完全捨棄或排斥相同的元素,大概也無法真的捨棄,那些畢竟最觸動我神經,只要經過就忍不住多看它們幾眼。
但即使如此,還是有成長的孤獨、憂鬱和恐懼,度過這些事情的人物時常忘了這些。但《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》不刻意強調不同,也沒有全部混為一談,慢慢的把「那種東西」裡被世人認為好的壞的都描出來。但《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》不求代表性、力量或說服,而展現物質、文化、人攪在一起的網絡,這類事物特別吸引我。摻雜肉體的愛、經濟的愛、孤獨的愛、投射自身的愛、單一的愛、流動的愛……等的「那種東西」,在小說裡被辨識出來。
這股氣味形成了風,把洪小姐的裙擺吹起來,那是一件有皺摺的雪紡。【對談】張亦絢 X 洪明道 X 鍾旻瑞 給青年小說家的信(上):書寫者不要在人生犯的錯 小說裡的「這種東西」與同志時間軸 洪明道:《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》許多篇章有關男性之間的情感,閱讀時頓時青春回憶湧上心頭(遮臉),小說成功讓我想起克服過的一些困境和困擾。
但《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》卻做到了解壓縮。〈肉球〉裡的課題並非男同志特有的,類似的故事很容易被寫俗,但這課題發生在男同志裡又有點不一樣。
或許同志也想寬容,但卻沒有同等資本,小說裡,傷害並不來自「惡意」,而是更根源性的處境。《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》寫得很成功的又一件事是「變化」。
小說不只哀傷,還言之有物。張亦絢:擾亂線性進步觀真的好重要,明道這裡看得很準。姑且不論明天是否真的會更好嗎,在那個當下的挫折感常常是難以透過更長遠的時間來壓縮,或者要通過了才能回頭。2010年美國出現了It Gets Better project,我將它翻譯做「明天會更好計畫」。
借用小說人物裡的話來說,「這幾年變化太快,原本感到不可能的事,又可以重新夢想了」。寫作燃料耗盡的焦慮 洪明道:說個離小說本身比較遠的。
這些作品對緩解焦慮滿具有效果的,它們提醒了我做功課的重要性,以及做足功課後,作品所能開展的可能性。洪明道:〈肉球〉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。
在閱讀的時候,會忍不住一直跳到作者的立場去想像他們如何處理材料,在細節完備的同時,又不會成為百科全書,依然是一則好看的故事。找住處沒那麼難,為什麼投向沒那麼愛的同志同居?以往評這篇會說,異性戀也會無愛同住,落點在道德上。